SG60国庆专栏|新加坡的好,不在高楼大厦,在孩子敢说 “晚上出门也不怕”

图片

新加坡万事通SG60专栏

图片

60年转瞬即逝,新加坡从建国国父李光耀,到超7成以上都是华人的全球最富裕国度之一,在这座位于南洋的璀璨小红点上,来来往往的数万新移民也留下了属于他们与新加坡之间的独家记忆~


今年正值新加坡建国60周年,作为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新加坡万事通重磅开启【SG60 国庆特别专栏】,带你从新移民的角度了解你从未见过的新加坡“另一面”!


超多系列精彩独家故事,即将来袭敬请关注!

图片
图片

我眼中的新加坡,是一张被汗水和笑声铺满的餐桌


从我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开始,我的世界就悄悄地换了底色。


那张原本属于我自己的人生拼图,在一件件校服、一顿顿饭菜、一趟趟放学接送中,慢慢拼进了两个孩子的未来。新加坡,就是这幅拼图的背景。它不喧闹,却稳稳地托住了我们一家三口的生活。


还记得刚搬来新加坡那年,我带着年幼的大女儿安安在楼下等校车。她手里拿着刚学会拼音的课本,我提着一个小饭包。早上的阳光从公寓楼缝隙里斜斜洒下来,有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自己站在一幅画里。



图片

新加坡的画笔很细,也很安静。


它在巴刹里画出色彩缤纷的蔬果山,在公交车站画出一排排干净的座椅一个个穿着校服的小学生,在植物园的草地里画出一张张摊开的野餐布和东海岸的沙滩上一家三口吃着麦当劳的笑脸。


那时我在找工作,也在适应生活成本、交通系统、食物风味和语言差异。


但每天早上,看到孩子穿着统一的校服、背着小书包进校门,我的内心就有了一份笃定:“也许我会留下。”



图片

我眼中的新加坡,不是摩天楼,不是金融中心,是我厨房的那张小桌子。


那是我给孩子剪作业、写中文、贴时间表的地方;是我夜里查资料、读书记笔记、偷偷哭一会儿又擦干泪水的地方;是我每月工资到账那天,把三张账单一字排开的地方。



图片

图源:陈胖胖/小红书(示意图)

有一次,小女儿豆豆生病,我请假带她去诊所。医生开完药,我们回家的路上,豆豆突然说:“妈妈,新加坡是不是虽然不大,但是它很安全?”


我低头看她,她坐在推车里,眼睛黑亮黑亮的。


“你为什么会这样觉得?” “因为你从来都不怕带我出来,就算晚上很晚也不怕。”她说。


是啊是啊,我点点头,这份安全感,埋在孩子心里了!


图片

图源:小欣/小红书

我眼中的新加坡,也藏在“孩子能走多远”的想象力里。


这里的制度或许不是很完美,但却提供了一个能量十足的支持系统。 图书馆、网球课、羽毛球场、社团活动、义工机会……当我女儿第一次和学校的老师讨论自己的梦想时,她认真地说:“我想当一个设计师,用科技和中医做身体的程序。”


老师笑了,不是敷衍,是好奇地问她:“你会怎么开始?”


。。。。。。。。。。。 


我在旁边,默默想新加坡愿意给孩子空间想象、提问、出错,这样就够了。



图片

(示意图)

那一年我没有工作,身上背着房贷、孩子的网球学费、自己的进修学费。


我每天精打细算,用政府的CDC券购买食物,使用每日走路1000步,每周5天换来的5元购物券去NTUC买东西。孩子问:“你怎么每次都带一张纸去买菜?”我说那叫“优惠”,她笑着纠正我:“是你变聪明了。”


我也不知道是“变聪明”还是“变坚强”,我只知道自己不能停。


但我也知道,如果不是新加坡的系统、福利、学校、社区和那一个个善意的人——我可能撑不过那年。


图片

图源:Maaaartina/小红书

所以,在我眼中,新加坡不是60岁的一座城,而是60次让我重新开始的机会。


是每次在诊所听见有人用三种语言夹杂说“谢谢”; 是熟食中心阿姨记得你“要少辣、多菜”; 是女儿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三毛》,回来问我:“妈妈,你小时候的‘远方’在哪里?”


我告诉她:“妈妈的远方,是你们现在的这里。”


60年,对一个国家来说,还不算太老。但它已足够成为千万个“远方”的港口。 而我,作为一个母亲,正在这里靠岸,也正在这里启航。


我眼中的新加坡,是那张小餐桌上那一碗热汤。


煮给孩子,也煮给那个一路跌跌撞撞、却没有放弃梦想的自己。


图片

图源:JoJo同学/小红书



投稿来源:helen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