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工人曝光新加坡的“隐形歧视链”:华人≠自己人,除非你是PR…

在新加坡的街头,每10个人里就有3个是外国人。这座用60年创造经济奇迹的岛国,早已把“国际化”刻进骨子里——外籍劳工用汗水浇筑高楼,留学生为精英教育竞逐名校,金融人才带着资本在此扎根。

即便在这里生活多年,某些瞬间还是会提醒我们:你终究不属于这里。

· “EP准证门槛又提高了,” IT工程师阿杰苦笑着展示拒签信,“公司说再等半年。”

· 食阁里,菲佣们周日聚餐时总把声音压得很低:“雇主不喜欢我们在外说母语。”

· 就连最普通的租房广告,有时也会出现刺眼的“不要印度人和中国人”。

这些外国人与本地人的种种待遇差距,也造就了种种不平等瞬间。

在新加坡打拼十几年

买房却比登天还难!

阿吉来新加坡十几年了,PR还没批下来,但他早把这儿当成了家。最近他想买房定居,一查政策才发现——外国人买房,简直是“地狱模式”,太“歧视”了!

首先,外国人在新加坡只能购买私人公寓,不能买便宜的组屋和有地住宅。私宅尺价一般是2000新元,和三房式组屋面积差不多的私宅得要150万新元!

其次,新加坡买房是要交税的,外国人购买首套房子,得交普通买家印花税(BSD)以及60%的额外印花税(ABSD)。

也就是说,一套约700平方英尺(三房式组屋面积)的私宅。

阿吉购买需要:150万(房款)+150万*5%(BSD)+150万*60%(ABSD)=247.5万新元

本地同事需要:150万(房款)+150万*5%(BSD)+0(ABSD)=157.5万新元

同样的一套150万新元的房子,外国人购买与本地人购买差价可达90万新元。

“本地同事可以买35万新元的三房式组屋,三年就攒够首付了,以后用公积金还房贷就行。”阿吉苦笑着算账,“我们外国人?得翻7倍买私宅,不是富豪真扛不住...”

外国人在新加坡买房,真的太被“歧视”了!

在新加坡打工8年

我依然是个“临时工”

外国人来新加坡的第一关永远是:找到工作,拿到准证。但真正开始打工才发现——外国人从入职那天起,就活在“区别对待”里。

通心粉小智在新加坡打工8年了,但每次续签SP准证时,他都感觉依然是个需要重新证明价值的“外人”。

第一关:薪资

从9月起,最低薪金涨到3300新元(普通行业)或3800新元(金融业)。45岁以上起薪4800新元(普通行业)或5650新元(金融业)。更新SP准证者从2026年9月1日起的收入也必须达到这个标准。

第二关:配额

SP准证还有名额限制,公司配额满了,就算你薪资达标也没用。且外劳税统一调整为650新元,雇主成本再加码,脸色更难看了。

第三关:EP难升级

想要从SP准证调到EP准证,门槛越来越高!

从今年开始起,最低薪金涨到5600新元(普通行业)或6200新元(金融业)。更新SP准证者从2026年1月1日起的收入也必须达到这个标准。

EP还得满足COMPASS计分制最低要求。即在薪水、学历、员工多元化以及支持本地就业等方面获得至少40分,才能帮助外籍员工申请EP准证。

小智的本地同事随时能裸辞,想换工作就能换工作。而他必须:偷偷找好下家,确保新公司能接盘准证,还得祈祷老板别提前割准证…

“每次续签都像重新求职,”小智看着最新的政策调整苦笑,“在新加坡打工,我们永远在证明自己值得留下。”

新加坡工作太“歧视”外国人了!小智不止一次的感叹。

在新加坡生不起病的中国人

看一次急诊≈一个月工资!

“在新加坡最怕什么?生病!”这是无数外国打工人的血泪共识!

感冒咳嗽去看个医生,200新元起步;做个阑尾炎手术,1000新元没了;补一颗牙,4万新元没了…

一名中国网友在新加坡被鱼刺卡到喉咙去医院看急诊,还特地叫了专科医生过来检查。医生用内窥镜仔细看了看,结果说没发现鱼刺,反而觉得嗓子看起来像是感冒前期的症状。这一趟下来,总共花了1556新元(约8400人民币)。

来源:小红书/坡巴子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不信再来看看新加坡医院的住院费,更扎心:

· 本地公民费用介于138-200新元,可以使用医保全报;

· 永久居民介于275-345新元,可以使用医保报销250新元;

· 如果是其他外国人,则费用介于638-681新元,完全自费!

图源:新加坡中央医院

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都有CPF账户,看病可以用医疗保险报销。再加上自己购买的保险,甚至可以做到100%的全部报销。

如果你是外国人,不好意思,没有政府补贴,无论看病要多少钱,统统都要自付。

如果不幸患上了比较严重的疾病,还是买机票回国治疗吧,不然这里的诊疗费和住院费可能会让你“倾家荡产”!

“每次看到'医疗全球第一'的新闻就心慌,”一位EP准证持有者苦笑,“这福利是本地人的,我们只配收到天价账单。”

新加坡看病,属实太“歧视”外国人了!

中国人在新加坡留学

从入学开始就有太多门槛

阿莱从中国来新加坡留学后才发现:外国学生和本地生之间,隔着一条“学费鸿沟”和“入学门槛”。

小一报名:公民>PR>外国人。如果孩子在新加坡读幼儿园、妈妈陪读,能顺利报名的几率更小…

政府中小学:中国孩子必须来新加坡参加AEIS考试。

公立大学:本科要求优异的高考成绩和英语成绩,读研至少得是个985/211本科。

相比之下,还是本地人轻松,没有这么多限制。

学费差距就更扎心了!

2025年起,中国人在新加坡留学,小学学费$985(公民免费),中学学费$2050(公民$5),大学预科学费$2400(公民$6)…

仅学费,中国人和本地人就是上百倍的差距!

“看到本地同学学费只要个位数,我酸了...”阿莱算了一笔账,“光小学6年学费就要7万新元(约合35万人民币),这还不算补习费!”

这怎么能不让外国学子难受呢?太“歧视”了,一点都不平等!

仍有新加坡人看不起外国人

言语动作都凸显“歧视”行径

新加坡虽然是多元种族和谐的国家,仍有个别人用行动证明:偏见就像阳光下的阴影,始终存在。

比如2023年9月,一名司机因为路况不佳,向乘客发起了牢骚。他对乘客说“你是印度人,我是华人,你还是最糟的……”

再比如一位中国游客在麦里芝吊桥游玩时,工作人员竟然在他的身后对他比了一个大拇指朝下的动作。

再比如之前一位美国作家发视频吐槽,有些新加坡人直接用“Nigga(黑鬼)”来称呼她,让她感到很震惊。

新加坡是严禁歧视的!被曝光的这些人,都被新加坡展开调查了。根据刑事法典,蓄意出言伤害他族情感一旦罪成,可被判最长三年监禁,或罚款最高5000元,或两者兼施。

事实上,大部分的新加坡人并不歧视。只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区分,有偏见的地方就会有种族歧视。

新加坡前总理也曾说过:针对种族歧视,不会偏袒任何一族!

新加坡政府已经做了自己可以做的,而剩下的或许只能等待时间慢慢改变。

但就目前而言,对外国人的“歧视”仍存在生活当中。

新加坡出行账单

本地人的福利,外国人的痛

新加坡有着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地铁和巴士十分方便,不用买车也能跑全国。

最扎心的是,本地人和外国人的待遇差距,在交通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本地人而言,如果每月乘车次数多,可以购买128新元的月卡,在有效期内无限次乘坐地铁和基本巴士。但外国人就不行了,买不了月卡只能老实付钱。

收入较低的公民(如每月家庭收入低于2000新元),新加坡政府提供交通补助卡,每年补贴金额大约500-1000新元,帮助他们减少交通支出。

景点门票更气人,很多都是对本地人免费,外国人掏钱。比如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国家博物馆、总统府等等,都是对公民免费,而外国人则需要收费。

“最讽刺的是赌场,”阿酷吐槽道,“政府生怕本地人去赌,设100新元入场费,对外国人倒是敞开大门欢迎。”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歧视”呢!

公民从出生到退休都在领钱

外国人只能干瞪眼!

通心粉阿白每次听到同事讨论政府发钱,都羡慕得牙痒痒。新加坡公民的福利,简直就是开挂般的存在!

毫不夸张地说,新加坡人从出生到死亡,这辈子一直在领补贴!

他们出生的时候,有婴儿花红、儿童培育户头、以及各项补贴减免,总福利高达2.4万新元!

读书的时候学杂费很低,一些家庭每年都会获得政府的Edusave存款。小学生每年230新元,中学生每年290新元。

上大学了还有新加坡政府助学金、奖学金和其他资助,优秀的学生4年大学能领10万新元。

买房的时候有购房补贴,首次12万新元……

工作了还有各种水电返现、代金券,工资太低还有额外的现金补助,失业了还有“失业救济金”。

退休了有终身养老金(通过公积金终身入息计划,政府会给存入的钱算利息),确保退休后仍能领取固定的月收入~

“最扎心的是同事说'政府又发钱啦'的时候,”阿白苦笑道,“我们外国人不仅要全额交税,还一分钱福利都捞不着。”

真的太“歧视”外国人了!

为何外国人遭“歧视”?

这才是新加坡的现实考量

在新加坡生活的外国人,难免会遇到前文所说的与本地人的待遇差距。但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歧视”,而是一个城市国家在资源、人口和文化认同上的现实考量。 

1. 资源有限,优先国民

新加坡国土面积仅728平方公里,必须确保国民基本住房,所以组屋优先公民,严格控制外国人买房。

新加坡教育和医疗水平虽然在世界前列,但资源有限,需优先保障公民医疗、教育福利,外国人只能自给自足。

2. 人口调控,择优而取

根据最新的新加坡人口简报,外国人占比已达30%,过度依赖会影响社会稳定性。

所以新加坡通过提高EP、SP准证门槛来筛选高价值人才,通过提高买房印花税调控外国投资者比例。

3. 文化认同,国家根基

正如李光耀当初所说:我们不再是中国人、马来人、印度人,我们是“新加坡人”。这种认同需要政策的呵护。

所以,新加坡华人并非中国人,他们首先是一个新加坡人,然后才是华人。

所以,新加坡并非在“歧视”外国人,也不是在“拒绝”外国人,而是在精心设计一个“最优配方”——既要国际化的活力,又要本土的根基。

而这种看似矛盾的平衡术,恰恰是新加坡智慧的体现。  

每天挤着MRT上班时,看着身边不同肤色的打工人,你是不是也常常在想:“我们都在为新加坡奋斗,但待遇怎么差这么多?”

其实,新加坡优先照顾自己人的做法无可厚非。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先照顾自己的家人一样。拿到PR,就是成为了“半个自己人”,享受的待遇自然也会逐步提升。

今年是中国和新加坡建交35周年,两国人民同宗同源,文化相通。相信随着相互理解的加深,新中两国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在新加坡的华人们也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通心粉们,你在新加坡打拼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暖心时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份特殊的“新中情缘”。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