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劳工组屋楼下休息被羞辱,视频曝光引近10万网友围观力挺:新加坡,请放下你的"偏见"!
新加坡,一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大国”,外籍客工早已深深扎根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成为它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尽管新加坡离不开他们,许多客工在这里的真实体验却充满挑战——生活条件艰苦,有时还要面对冷漠甚至歧视的目光。
最近就发生了一件引发全网热议的事:一名新加坡男子拍视频公开指责在组屋楼下休息的客工,语气激烈:谁允许你睡在这里的?这里不是你爷爷家!你们这些人都没用…
视频迅速疯传,也让“外籍客工”这个话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谁说你可以睡在这里了?”
超9万人围观新加坡男子怼客工
近日,一段视频在新加坡网络疯传,观看量迅速突破9万次。
画面中,几名外籍客工正安静地坐在组屋楼下地面的垫子上,有人坐着,有人躺着,看起来只是短暂歇息。

图源:Tiktok@Singaporeinfluenceviral
这时,一名新加坡男子走上前,先是指责他们“不能在室内抽烟”,随后语气越来越激动:
“谁说你可以睡在这里了?”
“这不是你爷爷的住处,明白吗?这不好。”
“你们都没用。”
面对一连串质问,客工们只是默默坐在地上,低头不语。镜头捕捉到他们脸上写满的无措与委屈——那是一种无端被羞辱后的沉默。
图源:Tiktok@Singaporeinfluenceviral
男子将这段视频发到网上,并配文称:
他们没有合适的地方睡觉或休息,也没有房子可以居住或休息,他们是无家可归的吗?

图源:Tiktok@Singaporeinfluenceviral

全网力挺外籍客工!
新加坡,请放下你的“偏见”!
这段视频一经发布,迅速点燃了全网讨论。评论区几乎一边倒地批评那名驱赶客工的男子。
有人直接讽刺:“既然你不让他们在这儿休息,不如请他们去你家睡?”

不少人心疼表示:“现在是午餐时间,兄弟,让他们安安静静吃个饭、歇一会儿不行吗?”

在一片批评声中,还有网友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
“这里是公共场所,只要不违法就行。”

“你没有权力把他们赶走,将心比心一下吧。”

“新加坡的工人都十分辛苦,最好不要打扰他们休息。”

更有网友直接在评论区向外籍客工致歉:
“很抱歉,你们辛苦工作之余还要承受这种委屈,希望你们能被更友善地对待。”

整体来看,绝大多数网友都选择为客工发声,指责那名男子的行为已构成骚扰,并要求他“管好自己就行”。
对此,有网友表示:新加坡,请放下你的“偏见”!


新加坡每10个人
就有2个是WP客工
你知道吗?走在新加坡大街上,每10个人当中,就有6个公民、1名PR、3个外国人。
根据新加坡《2025人口简报》,全国总人口约611万,其中公民约占60%,永久居民占9%,而剩下的31%,也就是约191万人,都是持EP、SP、WP等各类准证的外籍人士。

图源:新加坡《2025人口简报》
如果只聚焦在“外籍客工”这个群体,数字更加惊人:
在这191万外籍人士中
实际外籍客工人数高达约153万
持WP准证的外籍劳工人数约114.5万
占外来务工人员总数的60%
占新加坡总人口数的18.7%

图源:新加坡《2025人口简报》
也就是说,走在新加坡街头,每10个人中,几乎就有2个是持WP准证的外籍客工。
如果再考虑到新加坡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不少年长公民不便外出,那么在公共场所遇到外籍人士——尤其是辛勤劳作的客工的比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高。


外籍客工干着最累的活,
却承受着最轻的看待
来自中国、印度、孟加拉等地的外籍客工,构成了新加坡劳动力的重要部分。
他们大多投身于建筑、制造、清洁、物流等被称为“3D”的行业——即肮脏(Dirty)、卑微(Demanding)、危险(Dangerous)。
然而,即便他们干着新加坡人不愿意干的活,承担着如此基础且辛苦的工作,仍不时遭遇误解与冷眼。

可人们是否曾真正看见——
是他们,在30多度的烈日下,穿梭于钢筋水泥之间,筑起居住的高楼;
是他们,在雨中披一件薄雨衣,赶往工地处理善后,风雨无阻;
是他们,悬在晃动的铁架上高空作业,贴着墙面细致施工;
是他们,默默清理酸臭腐败的垃圾,把整洁与美丽留给整座城市;
是他们,日夜驾驶货车运输物资,月复一月,几乎无休;
也是他们,在餐厅端盘洗碗,在流水线上重复劳作,维持着这座城市的高效运转。

从昔日的小渔村,到今天的国际大都会,新加坡的蜕变,离不开这一代代外籍客工的付出。
是他们,在烈日下一砖一瓦,亲手搭建出我们熟悉的摩登天际线。


外籍客工建起新加坡的高楼
自己却睡16人间、月薪$1200
外籍客工用双手筑起新加坡的天际线,大多数人从未有机会走进那些光鲜的门厅。
他们的“家”,通常是政府统一规划的劳工宿舍,或是工地旁的临时板房,条件简陋得令人心酸。

一个房间挤进16个人是常态,连独立的卫生间都是奢望。而就是这样的居住环境,租金却在飞速上涨。
今年初的报告显示,全岛客工宿舍平均每张床位月租已达460新元,比疫情前的270新元暴涨超过70%!市中心的部分床位甚至要价510新元。

这些外籍客工,尤其是持WP准证的群体,月薪普遍仅在1200-2000新元之间,还不到新加坡收入中位数(5500新元)的三分之一。而这笔微薄的收入,还要被扣除高昂的中介费,才能勉强保住工作机会。
此前新闻媒体曝光了一起案件:
13名客工挤在简陋的改造棚屋里,枕头床褥10年未换,厨房卧室仅“一板之隔”,环境脏乱,电线裸露。
他们每月薪水只有300-700新元,每两年还要被强制扣除1000新元的所谓“中介费”——实则是雇主的变相剥削,拒绝就会被开除。

尽管涉事老板最终被重罚11.3万新元,但这起事件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外籍客工在新加坡光鲜外表下的真实生存状态:
他们撑起了这座城市的繁华,自己却活在繁华的背面。


外籍客工的新加坡生活:
人不回家钱按时到,最关心汇率
对许多常年在新加坡打工的外籍客工来说,时间不是日历,而是汇率的涨跌。
他们很少关注星期几,却对汇率波动格外敏感。人民币升值,祖国强大了,他们由衷高兴;可一想到要寄钱回家,数字变少,心情又复杂起来。

对中国客工而言,牛车水的汇款中心,是他们定期“报到”的地方——有人一个月来一次,有人三个月一次。
尽管自己常年不在家,但他们总把大部分收入寄回去。有些人一年只回国几天,也有人一连好几年都不回家,唯一不变的,是那张准时抵达的汇款单。

几年前,腾讯新闻《中国人的一天》曾报道来自江苏农村的老杨。他从2012年来新加坡打工,住在旅店楼梯下方一个不足5平米的空间。吃饭时只能蹲坐在门口,以板凳当桌,凑合一顿是一顿。
他的账本写满了精打细算:房租250新元、吃饭200新元、交通100新元,打散工需要的“准证费”5000人民币…
刨掉这些生活上最基本的开支,老杨会把剩下的钱一分不留地寄回家里。一个月一万五,每月如此。

他们常年不回家,在新加坡吃年夜饭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聚少离多不是什么大事,赚钱养家最重要。”
新加坡的外籍客工,就像被嫁接的树枝,在这片土地努力生长,而根,始终深深扎在故乡的土壤里。


新加坡外籍客工的身份困局
“我们只是永远的客人”
在这个边界分明的时代,外籍客工们似乎被定义为永恒的“他者”——永远是客人,难以成为家人。
他们从各个国家远道而来,通过人力中介踏上新加坡的土地,却不得不面对高昂的中介费,接手本地人不愿做的活。
无论在这里工作多久,他们都很难真正“留下来”。

对于许多持WP准证的工人来说,人生轨迹似乎早已被写好:埋头干活,到期回家。而一些持EP、SP准证的人,虽有机会留下,却也常被PR(永久居民)申请的高门槛所困。
万事通的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平日里总是笑呵呵地打工,但PR申请三次被拒后,他脸上难得浮现出沮丧:
“说不失望是假的……会觉得这里的人不接受你,没有归属感。”

新加坡有太多像他这样的人,网上类似的讨论比比皆是:“PR又被拒了,我该留下还是回国?”

来源:小红书/人人都行为什么本宫不行
这不仅是身份的选择,更是去与留之间,一场关于归属感的漫长挣扎。

新加坡政府改善客工生活
放宽年龄限制、改建新宿舍
尽管工作辛苦、离家遥远,外籍客工们依然选择坚持在新加坡工作——为了生活,也为了远方家人的期盼。
而新加坡政府,也都看在眼中,并一步步改善他们的处境。
目前,政府已取消对工作准证持有者的最长雇佣年限,他们现在可以一直工作到63岁。同时,新申请者的年龄上限也设定在61岁,让更多年富力强的客工能够长期工作。

为改善客工居住环境,新加坡人力部早在2021年就宣布,最迟在2040年全面落实新的客工宿舍标准。
如今,这一承诺正逐步落地。位于裕廊都康的新客工宿舍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启用,提供2400个床位,完全符合新推出的“宜居标准”。
每间房最多住12人,并配备独立卫生间。每层楼都设有厨房、公共社交区,支持做饭、祷告与交流。小型超市、食堂、理发店、健身房等一应俱全。

这些改变,不只是硬件上的提升,更是对客工生活尊严的实实在在的回应。

新加坡人对客工善意以待
遇到问题纷纷出钱、出力
不仅仅是政府关注,大部分新加坡人都对客工善意以待。
此前,中国籍客工阿文(化名)远渡重洋来到了新加坡打工,结果钱还没有赚到,人却中风了。
阿文被送到附近医院后,需要接受紧急开颅手术、切除右侧的头盖骨。但他孤身一人,连医疗救治联络人都没有。
危急时刻,他上一份工作的中介阿城(化名)挺身而出出钱又出力,终于让阿文顺利手术,保得性命。事后还帮他垫付了宿舍费、用餐费和急诊费等各项费用。【详情请点击:中国客工突然中风卧床,新加坡好心中介出钱出力帮忙照顾!】

新冠疫情期间,很多新加坡人登门送食物、药品、生活用品等等,齐心协力帮助渡过难关。

新加坡雇主与客工双向奔赴
客工满意度破95%、雇主加薪留人
一份来自新加坡人力部的最新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欣慰的趋势:在外籍客工与新加坡雇主之间,一种稳固而互信的关系正在形成。
70.8%的雇主对旗下客工的表现表示满意,而明确不满的仅占1.4%。约四分之三的雇主为超过80%的客工续签合约,显示出牢固的合作关系。
更积极的是,高达88.8% 的雇主主动采取留人措施,其中“涨薪”成为主流选择。另有八成雇主还为客工提供额外技能培训,助力他们持续成长。

数据还显示,高达95.3% 的客工对目前在新加坡的工作与生活表示满意。
这一比例比2018年的86.3% 大幅提升了9个百分点,也创下了自2011年开展此项调查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
更值得关注的是,96.7%的受访者愿意继续为现有雇主工作,或未来重返新加坡就业;92.3% 的客工会主动向亲友推荐来新加坡工作,比上一次的84% 有明显提升。

这些数据不仅是一组数字,更是对新加坡工作环境与劳动政策的真实反馈。
当客工愿意留下、愿意推荐、更愿意回来,新加坡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已不言而喻。


李显龙最后一次总理讲话:
如果没法吸引外国人,社会停滞不前
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在最后一次以总理身份演讲时,曾直言不讳地指出:
“对新加坡人来说,我们就必须让大家了解,这些外面流进来的人才,移民,工人,是我们很必须的伙伴,朋友,有些是我们未来的同胞。”
“我们必须能够接纳他们,能够帮助他们融入我们的社会,能够彼此容忍彼此之间的不同。”
“因为不然的话,如果我们没办法从外地吸引人才或者移民,或者外劳,我看我们的人口会收缩,我们的社会会停滞不前,我们的经济也不可能朝气蓬勃。”
“这个可以说是很残酷的现实,也可以说是很硬的道理,但是其实是事实。”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也曾说,“如果没有移民和外籍劳工,不用说,新加坡将会崩溃”。

新加坡两代领导人的共同认知,指向同一个现实:开放与包容,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新加坡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政府全力支持,雇主诚意挽留,客工踏实奉献——当这三者形成正向循环,才是新加坡社会最健康、也最温暖的模样。
一座城市的繁荣,从来不只是钢铁森林的拔地而起,更是无数平凡身影的默默支撑。愿每一位在坡岛辛勤付出的外籍客工,都能被温柔以待,劳有所得,心有所安。
感谢你们,用汗水浇筑了新加坡的今天;也致敬你们,用坚韧书写着自己的奋斗故事。
愿你们的明天,比今日更加明亮、宽广。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