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值得商榷!
今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后,开始入侵东南亚。日军于1942年1月31日,完全控制马来半岛后,发动新加坡战争,同年2月15日当年农历春节期间,新加坡英殖民政府投降。
从1942年2月15日至1945年9月12日日军投降为止,日本对新加坡的军事占领时期约为3年半时间。
为了纪念在日占时期的死难同胞,在新加坡的市中心位于美芝路纪念公园,新加坡建有一个“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又称为"新加坡和平纪念碑"。
该纪念碑于1962年兴建,1967年2月15日建成。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
纪念碑高达70米,四支锥形的白色石柱,象征新加坡的华裔、马来人、印度裔和欧亚裔所共同担负的苦难和精神,
分别由四种文字写着“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1942-1945”。
“新加坡和平纪念碑”现为国家古迹之一。但是纪念碑上的华文碑文“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 ”用词却值得商榷。
“人民”一词,在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这个词是特指整体的,是不可分割使用的。
如中国人经常用的“人民政府”、“人民币”、“为人民服务”、“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子弟兵”、“人民万岁”等等。这里的“人民”都是指的是整体。
“人民”一词,如分开用,可以指“部分”,如好人坏人、良民刁民等等。
但在连用时是不能指“部分”的,不能说“好人民”、“坏人民”、“遇难人民”、“获救人民”等等。
如果“人民”可以理解为部分,“人民政府”岂不成为部分人的政府了,“为人民服务”也成为为部分人服务了,“人民解放军”也成为部分人的军队了,“人民币”也成为部分人的货币了。
图源:百度百科
在中国,领袖经常说“人民万岁”,可见作为整体的“人民”是不会死亡的,那么,新加坡的“人民”怎么会“死难”呢?
类似“人民”的一词的如“人类”,也是指整体,但在新加坡“ 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上,这里的“人民”显然不是指整体,而是特指“部分人”,是指“惨遭杀害的5万多名新加坡人”。
由于纪念碑上把整体的“人民”,理解成部分"死难的人",结果使这里的“人民”也会“死亡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人民”一词,在中国是指“整体”,但在新加坡也可以特指“部分人”,这是新加坡的特色,已经约定俗成没有必要改了。
新加坡虽然是华人为主的国家,有些词在中国和新加坡出现一些差别是可以的理解的,如中国说“交通高峰”,新加坡叫“交通尖峰”;中国的自行车,新加坡叫脚踏车;中国叫“一个西瓜”,新加坡叫“一粒西瓜”;中国的的士,新加坡叫德士等等,因为这些地方的词语有所差别都不重要,不会引起人们的歧义。
受日本文化影响
新加坡华人
也把西瓜、篮球、足球等
说成一粒西瓜、一粒篮球、一粒足球等等
但在一些重要的地方,“人民”一词,还是不能理解为“部分人”的,特别是像纪念碑这类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方,又是国家文物,文字必须严谨准确。
二来“人民”一词在新加坡使用的也很多,也是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的。如人民币的兑换、人民日报的订阅、新加坡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等等,都是把“人民”一词看作整体来使用的,只有该纪念碑一个地方把“人民”当作“部分人”来使用,所以说“约定俗成”也站不住脚。
新加坡华文的“根”在中国,一些重要词汇,还是要规范准确。
另外,“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 ”碑文中,“占领一词”也不是很准确,“占领”一词有点“温柔”了,体现不出日本侵略者的性质。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后,开始入侵东南亚。日军于1942年1月31日完全控制马来半岛并发动对新加坡的侵略战,同年2月15日新加坡英殖民政府投降。
占领期间,日军将领山下奉文将新加坡更名为 “昭南特别市”,成为日本帝国直接管辖区域,对新加坡进行了长达3年半的统治。如要体现日本侵略者的性质,“占领”一词”,是否改为 “侵占”要好一些?
“死难”一词,也是有点“冷漠”了,对亲人的非正常去世,如含有纪念怀念等含义,也可用“遇难”或“罹难”。
新加坡和平纪念碑中“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 ”的碑文,“占领”一词”改为 “侵占”更符合事实。 用“人士”替代“人民”,不但符合词意,而且表达了对死难者的敬重。这类纪念碑的文字,一般用“遇难者”的也较多。
碑文是否可改为:“日本侵占时期遇难者纪念碑 ”,或“日本侵占时期罹难人士纪念碑 ”?还望各位行家指点。
附:潘受:新加坡死难人民纪念碑铭稿
这座碑标识着新加坡一次空前的浩劫。
1942年2月15日至1945年8月18日,新加坡在日军的占领下是一段悲惨的黑色岁月,鞭挞、侮辱、奴役、搜刮,种种迫害之余,占领军还借口“验证”,秘密屠杀了一批又一批的非武装人员。神被嘲笑!文明被埋葬!人类的尊严被践踏!到处泪、到处血、到处恐怖!
1962年1月,大屠杀的遗骸开始发现,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于是成立了“日军占领时期死难人民遗骸善后委员会”,负责调查、发掘以及筹建公冢和纪念碑。7月,政府批准发掘的申请。翌年3月,政府允许拨出四英亩半的空地作为建碑与公冢的园地。4年来,大屠杀的遗骸越发掘越多,而纪念碑也于人民群众献金一元,政府加助一元的鼓励中,完成筹建工作。
如今,这座纪念碑巍然矗立在赤道上,将日夜警惕地瞭望着东南亚以及全世界不断变化的风云。无人能够知道大屠杀死难的新加坡各民族同胞的全部姓名,但是,我们一律称之为:
忠、勇、仁、义。忠肝、勇胆、仁魂、义魄。
他们为新加坡的独立成为“国殇”,是新加坡的精神支柱。
这座碑是高拔云天的支柱,正是“忠、勇、仁、义”的化身,同时,也象征着一向和谐团结的新加坡,各民族同胞可共安乐。这座碑传达出新加坡人民的心声:
战争是罪恶的,和平是神圣的!大国、强国需要生存,小国、弱国也需要生存。任何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行为,一定难逃历史的裁判与惩罚。冤不可结,仇必须解!新加坡人民时时刻刻与全世界,包括日本所有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广大人民在一起!
愿日本占领时期死难的我新加坡各族同胞的千万英灵,永远栖息于此,并且接受此铭:
花兮泪红,海兮血碧。魂随潮而上下兮,以护此新兴之国!
本文作者:田柏强,原中国高级记者,退休后长期旅居新加坡。曾写过《从黄循财接“第四棒”,谈新加坡的“三选制”》,《李光耀:苏州工业园区的总设计师》,《为王瑞杰请辞点一个大大的“赞”》,《新加坡在全世界为什么没有一个“敌人?”》《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华——记新加坡原外交部长杨荣文二、三事
》《新加坡国防部走来一个“中国通”—— 陈振声》《中国一位高级记者谈新加坡地铁门的“五号五型”,全维度拆解!》等文。
请先 后发表评论~